广西玉林的林女士暑假带儿子到南宁游玩,第一天就按照南宁市交通旅游图的标识直奔广西天象馆,该馆工作人员却抱歉地告诉他们:“在这个天象馆里看不到任何天象演示,因为还没有天象仪。”这样的尴尬情形,在广西天象馆已经重复了10年。
广西天象馆建成于1988年,总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,圆顶直径达16米,当时造价达123万元,是当时规模仅次于北京天文馆的国内第一家多功能天象馆,也是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的献礼工程。按设计,这座天象馆具有演示天象、地质、气象、生物、航空、航海等多种功能。通过天象仪及其他辅助仪器的投射,可以在球形天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现日出日落、日食月食、流星彗星等天文现象,演示3500颗星星一年四季运行的位置,也能展示地球大气的变化、风雷雨雪的成因,还能演示各种动植物的生活特征、热带雨林的植被分布等等,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深切感受,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最佳阵地。
“可惜的是,由于缺少天象仪,这座天象馆建成10年始终没有派上用场。”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王大可痛惜地说。据了解,在全国80多个天象馆中,省会城市里仅南宁的广西天象馆没有配备天象仪。
10年来,天象馆隶属的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为购买天象馆必备的基本仪器——天象放映仪伤透了脑筋。
购置一台新设备需数十万元,对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这个差额拨款单位来说,无疑是“天文数字”。建馆以来,他们无数次向有关部门打报告申请经费,但一直未能如愿。10年间,天象仪及配套仪器的价格也已从30万元涨到90多万元。天象馆设计者之一、广西天文学家刘家荫认为:“经费短缺是一个原因,但最重要的是某些部门、某些领导不能只把重视科普挂在嘴上。”
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也曾向国内外寻找合作伙伴,一起开发天象馆,均由于对方担心搞科普项目投入大、收益小而未果,为避免资源闲置,广西天象馆刚开始还用来放映球幕电影,但因球幕电影多为进口拷贝,片源少,价格贵,没有多少市场,不久,天象厅又成了南宁人观摩录像片的最早去处之一。后随着录像放映厅遍布大街小巷,VCD进入家庭,这里越发冷清了。
就在天象馆被闲置的同时,南宁市众多学校的自然课和地理课老师却只能凭借几幅挂图,加上粉笔、黑板,抽象地给学生讲述四季的成因、昼夜交替的原理、动植物的生理特征。一位中学地理教师感慨地说:“假如天象馆能投入使用,我们的教学就会直观有效得多。”
当一位柳州的生意人来联系,希望搞一个观光电梯,将天象馆改造为餐厅时,王大可主任在感到困窘和悲哀的同时,很希望新闻媒体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呼吁:请重视我们的科普基地!